本帖最后由 雪域寒燈 于 2019-5-6 20:59 編輯
正直假期,5月來襲,上海雖然入夏失敗,但炎炎夏日終歸會來。就像2019年考研,終歸要結束。自去年4月30日,版主寫下了20*年考研總結以來,又過去了整整一年。這一年,是新一屆考生漫漫考研路艱辛的一年,于版主而言,也是很不平凡的一年。一切終歸結束,一切終要開始,我們需要寫些什么,紀念一下過去。那我們就從2019年考研形勢說起吧。 2019年考研形勢
說起2019年考研的總體形勢,總結為一個詞,就是“火爆”。這個詞與去年相比,是一樣的。我們去年評價考研:“小高考”的名稱越來越名副其實。但今年,我想,我們應該不會再用這個詞去評價了??佳芯褪强佳?,總體人數達到了290萬人,是公務員考試人數的2倍,雖然依然是高考人數的三分之一,但是足以擺脫“小高考”的稱呼,以考研自己的名字讓所有人記住。
當然,這不是結束??佳腥藬档呐噬侵鹉甑?。2020年、2021年、2022年……也許終有一天,考研人數與高考人數相當,或者更多,那個時候,提升學歷已經成為幾乎所有大學生的共識??拷稽c的2020年考研,也就是今年的考研,很多機構預測考研人數肯定會突破300萬大關,甚至于達到驚人的350萬。從290萬到350萬,增加60萬,比2019年增加的還多8萬人。那將是一個更加火爆、競爭壓力更大、故事更多的一年。
如果以上分析是從考研總體所有學科門類來談的話,接下來我們就把視角轉入到我們自己的學科:歷史學。歷史學在十三大學科門類中,屬于冷門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十三個學科門類分為: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軍事學、管理學、藝術學。就報考人數而言,歷史學比不上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管理學、藝術學、農學,僅僅比哲學和軍事學稍微高一些。版主推測的歷史學考研人數在2萬左右,是一個十分小眾的學科,只占2019年報考人數的0.6%,不足1%。
當然,這是從宏觀去比較的。但如果從微觀去看的話,又會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說,具體到一所高校,就不一樣了。很多985、211名校(很多同學覺得版主還依然用985、211這類的名稱有一些過時,現在需要用雙一流,但實事求是去看,雙一流學校42所,大部分都是985名校,其他的都是雙一流學科高校,這些雙一流學科高校都自稱雙一流高校,沒有任何區分度的)的歷史學報名人數就會很高。比如說985名校中的南京大學,每年的報考人數在400人以上,比如說211歷史學高?!半p子星”:陜西師范大學和華中師范大學。從版主獲知的報考人數在看,陜師大應該依然會突破1000人,而華中師范大學(含學科教學歷史)則達到了驚人的1300人以上,占19年歷史學考研人數的5%,兩個合起來占10%。想想看,每年招收歷史學的高校有100多所,這兩所就占據這么多,說明在歷史學考研內部存在著明顯的“貧富差距”。
2019年歷史學總體考研的形勢也可以用“火爆”一詞概括。從現在公布的報考人數來看,報名人數*了很大的提高。如發布報錄比的高校:中央民族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天津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暨南大學、廈門大學、華東師范大學7所高校中,有5所高校,報考人數巨幅上升。如天津師范大學報考人數上漲了117人,暨南大學報考人數上漲了127人,這些數據說明,今年歷史學考研的形勢十分火爆。山東師范大學、天津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均是地方性師范高校,報考人數*如此提升,更不用說其他的本來就很火爆的高校了。
火爆歸火爆,我們還需要實事求是的看一下今年的歷史學考研到底是一個什么情況。版主統計招收歷史學研究生(不含教育學的學科教學歷史)合計有127所,當然這里面不包括考試科目為歷史學,但是授予學位為文學的華中科技大學。127所高校中,大部分是自主命題高校,統考院校已經是少數了。因為在20*年一年中,有9所高校推出了統考,他們分別是:山東大學、西南大學、東華大學、山東師范大學、曲阜師范大學、青島大學、信陽師范學院、貴州師范大學、內蒙古科技大學。由于歷史學統考高校一年中就有9所高校退出,使得統考陣營日漸式微,很可能在未來五年內,就不會再有統考高校的身影了。
除了退出統考高校,還有幾所高校退出歷史學考研舞臺,他們分別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煙臺大學、上海財經大學,這些學校有的是教育部學科評估沒通過,要么是本校自主選擇不再招生,總之我們的舞臺上少了3位舞者。
補充:更為奇葩的是上海交通大學,雖然招收歷史學研究生,但是推免率100%,也就是說不招收考試生。
但與此同時,我們舞臺又迎來了新的血液,他們分別是:湖北師范大學、太原師范學院、華南農業大學、江漢大學、安慶師范大學。這5所歷史學高校是教育部評估合格,新增的歷史學碩士點高校。一來一去,我們還剩下127所。這127所高校的歷史學考研情況不一,為了方便2020屆歷史學考生,我們將會用幾個月的時間,將這127所高校今年考研情況進行逐一分析。在這里,我先做一個總體的分析。 歷史學考研情況分析
初試
在統考日漸式微的情況下,自主命題高校的考研越來越火熱。僅有的幾所985統考高校:武漢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浙江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今年的考研情況均不樂觀,主要體現就在于統考高校習慣性“壓分”,也就是分數普遍比較低。當然這種壓分不能歸因于學校,因為教育部統考的科目是由省一級教育考試院組織集中閱卷,和英語、數學、政治是一起的,所以說閱卷權力不在于學校,所以大家有時候“噴錯方向”了。
211統考院校就更慘了,其中最為矚目的就是安徽大學,簡直滑鐵盧,和2017年的暨南大學、20*年的山東師范大學一樣一樣的。上線人數很少,需要招收大量調劑,大量考生因為沒有過國家線而面臨無學可上的局面。但,恰恰相反。同樣是211名校的鄭州大學就展現出截然不同的一面。鄭州大學中國史統考,世界史自主命題(鬼知道為啥這么安排),光400分以上就有14人(含考古學)。同樣是統考,為什么區別這么大?是因為河南省教育考試院閱卷太“水”了?還是因為鄭州大學生源遠遠優于安徽大學?亦或是鄭州大學報考人數特別多?我們不得而知。但,統考的形勢越來越不樂觀。
與統考不同,自主命題就顯示出“貧富差距”懸殊的局面。絕大多數985名校與絕大多數211歷史學高校均是自主命題,大部分普通高校也是自主命題,但顯示出來的是“旱的旱死、澇的澇死”。985名校報考人數很多,這個自不必多說。211高校中,報名人數比較多的陜西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動輒1000人以上。東北師范大學、蘇州大學、南京師范大學、上海大學、暨南大學、云南大學等,也都是數百人以上,當仁不讓。而南昌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高校就稍微靠后。至于寧夏大學、新疆大學則是幾乎每年都要招收調劑生了。
如果我們降低一個檔次,把目光放到省級師范大學,也會發現自主命題的“貧富差距”,“雙非”歷史學高校的龍頭老大首都師范大學,我們眼中“調劑良心高?!?,因其中國史、世界史,尤其是世界史的實力,使得其在雙非高校中獨樹一幟。我們看到的熱門師范類歷史學高校天津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河南師范大學、江西師范大學,縱使報考人數不斷提升,但依然存在“大量調劑”,這些雙非實力派調劑院校成為每年歷史學調劑中最為吃香的高校之一。
復試
復試部分,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一志愿復試,一個是調劑復試。版主今年了解的一志愿復試信息比較少,了解最多的只是學校發布的復試名單以及擬錄取名單。一方面是因為在復試中,我們主要的工作在于看書,補充學術知識。一方面在于,復試的主觀性很大,所以版主并沒有過多去了解,我關注更多的是今年的調劑情況。
調劑
今年的調劑可謂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甚至出現了新聞上報導的某所2區學校老師嘆言“這輩子沒見過這么好的生源”云云。實際情況也是如此,今年調劑形勢十分嚴峻。一方面在于國家線上漲到了離譜的歷史最高點“一區325分,二區315分”,二區國家線和20*年一區國家線一樣,這就使得今年出現了史上最大規模的調劑人數,尤其是二區。一方面,報考人數暴漲,而招生人數總體上維持在4000人左右,與去年相差不大。僧多肉少,就使得吃不到肉的人越來越多,吃不到肉的人有三種選擇,要么放棄吃肉,吃草(不考研),要么餓一下,再努力一年,來年再吃肉,要么開通人脈、開通關系,努力讓自己聞到肉香、吃到肉湯。
第三種選擇,就使得出現了歷史學調劑中的種種亂象。比如說,自己本科老師打好招呼,調劑目標院校老師心領神會,調劑復試走個過場。比如說,調劑學生是本校生,已經提前和招收研究生的老師私下交流過,復試依然只是走過過場。比如說,調劑人數已經確定,領導打個招呼,就臨時增加,然后把某位同學納入其中。種種情況,均存在。當然,歷史學還未出現過那種被曝光的招生老師篡改學生的復試成績的情況。這些亂象,都是研究生招生考試制度不健全,報考形勢越來越嚴峻所導致的。這些情況在很多其他考試中,也都或多或少存在,如高考的自主招生考試。以上的歷史學考研亂象,版主知曉,但很多時候不能說,說了也改變不了什么。
今年幾所大量調劑的院校,如曲阜師范大學、寧夏大學、湖南師范大學等等,出現調劑人數眾多的原因不一。曲阜師范大學屬于那種考研人數多,考本校人數少。寧夏大學屬于報考人數過少,知名度和區位均不占優勢。湖南師范大學屬于自己作死。總之,原因不一。除此之外,近十年來,幾乎每年必須出現調劑,不出現調劑會“死”的歷史學院校就數不勝數了。他們的報考人數可能低于10人,他們的上線人數可能為0,這樣的高校歷來就不是考生的目光所在,只不過在想有個學上的時候才會看一眼。像大連大學、渤海大學、新疆師范大學、西藏民族大學、青島大學、青海師范大學、青海民族大學等等,要么報考人數極少,報么考了也上不了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