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雪域寒燈 于 2018-12-22 19:31 編輯
閱卷老師眼中的高分答案是什么樣的? 版主
對于報考歷史學考研學碩的考生,明天就是專業課考試了。一門課程的總分達到了300分,基本上能夠決定你是否能夠進復試和被錄取,所以專業課的答題特別重要。由于歷史學更多的時候,我們是在寫答案,而不是在做判斷,所以更為主觀一些。那么,對于需要閱卷老師來閱卷的情況下,我們需要知道在他們眼中,高分答案是什么樣的呢?
歷史學考研不管是統考還是自主命題,基本題型都是名詞解釋、論述題,有的會有材料題,這是多數,有的會有簡答題,這也是多數。那么閱卷老師眼中的高分答案,也就是這幾個題型的高分答案。我們分解開說。
首先是名詞解釋。名詞解釋分為三個部分答題,想必絕大多數的考生都已經清楚了。那么在能夠寫出三個部分內容的基礎上,閱卷老師眼中的高分名詞解釋是什么樣呢?版主總結出以下的幾點:
結構完整 史實充分 邏輯清晰 評價準確 表述流暢 能做到所寫的名詞解釋達到以上5點,就肯定是屬于閱卷老師心目中的高分。具體來說,結構完整就是一個名詞解釋必須包含三個部分:概括句、內容句、評價句,有頭有尾,有始有終。史實充分,主要針對第二句話:內容句。因為在“內容句”中,我們需要將這個名詞解釋所包含的核心和關鍵知識點闡述出來,而“知識點”,多數時候指的就是“史實”,“史實”充分,一方面能表現出你對這個名詞解釋的理解,也是讓閱卷老師值得給你高分的條件。
邏輯清晰針對的也還是第二句話。我們在講述史實的時候,有必要涵蓋史實的一些因果、并列、承接、輕重邏輯。例如,有必要寫一下某事件的背景,而不是一上來就寫過程。列舉并列知識點的時候,需要做到輕重有序。寫人的時候,一定是先有生平,然后有思想、著作,或者說貢獻、活動等。總之,讓閱卷老師看出你對這個名詞解釋是十分了解的。
名詞解釋三部分最后一句話是“評價句”,包含:影響、意義、評價、結果等等。這是三部分當中,最容易寫的一句話。就算你不清楚具體的影響、意義,或多或少都能夠扯上一兩句。但這句話想寫好是很難的,也是比較容易出彩的點。能夠有深入、學術的評價,是能夠讓閱卷老師眼前一亮的高分答案,這也是學渣與學霸區分度最大的地方。
最后一個要求是表述流暢,所謂流暢指的是史實充分但不拖沓、冗余,且用詞準確、凝練,讀起來通順、流暢。一篇高分答案給人的感覺就是一氣呵成,讓人讀完,不管你是否把所有相關的東西都答到了,閱卷老師都會忍不住給一個高分。
其次是論述題。論述題相較于名詞解釋來說,出題的角度更多元,考察的內容和能力更多,所以總的來說更復雜一些。而縱觀考生們的答案,閱卷老師最喜歡哪一種呢?由于自主命題與統考不一樣,統考的答案是比較固定的,閱卷與評分的靈活性不大,但是一份高分的統考論述題答案肯定需要包含以下幾個因素:
史實詳實但不冗余 邏輯清晰但不啰嗦 條理完整但不重復 內容豐富但不湊字 以上幾點高分因素有一些與名詞解釋很相似。因為很多論述題的答題,實際上類似于答一道加長版本的“名詞解釋”,而且,不管論述題還是名詞解釋,歷史學考研講究的就是史實。所以不管在哪里,都需要把史實放在第一位。前兩點高分因素:史實與邏輯,就不用再重復講了。我們關注第三點:條理。這個條理在簡答題上體現的更明顯。很多簡答題考察的例如改革措施、影響等等,其實本質上就是條理的列舉。條理的列舉,最忌諱的就是把一個知識點反復、重復,用相似的話表述出來。這讓閱卷老師會有一種印象:你在為了湊字而答題,從而得出你對這個名詞解釋不了解。即,你的答案不值得得高分。
第四點其實和第三點也很類似,我們不能在內容上有啰嗦、重復、冗余。有很多同學答題喜歡寫“1、2、3、4”,或者“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這么寫是不對的。因為列舉“1234”,給人的感覺就像在畫大綱,而不是在答題。我們可以把“1234”換成“首先、其次、然后、最后”,這樣,給閱卷老師的感覺就好很多了。
這個時候,肯定有同學會說“如果這道論述題我很模糊,做不到答題內容豐富,只能把知道的東西重復寫”,有這種想法的同學不在少數。我說過“內容”上,我們絕對不能冗余。但是,我們可以在答題結構上,給人一種很豐滿的感覺。那就是,我們的論述題答題永遠都不能一開始就是“問啥答啥”,遇到會的還好,不會的,這種行為就是“送死”。論述題的答題結構不是單一的“問啥答啥”,一定需要有前后鋪墊,體現出你的思路和邏輯感。也就是,不管這道論述題你會多少,你一定要把所知道的東西用一種“邏輯”(不管有沒有,一定要寫出邏輯感)串聯起來,只有那種把自己寫的知識點用邏輯串聯起來的答案,才是高分答案。這也就是為什么有些自主命題高校的題目簡單,大家都會寫,但為什么有些人分數那么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