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說明自身情況,雙非一本工科應屆生跨考,大學期間做了點電影相關活動,喜歡看電影,看過幾本拍電影的書(實用性質的),但幾乎沒有學科理論基礎,無報班,無購買任何復習資料。經驗具有個例成分,但鄙人盡量做一些可能適用的建議,有無幫助請自檢。 一、初試 首先,考研是一項工程,需要足夠的耐力、耐心、信念和計劃。 (1)時間安排 預設七月份開始,但實際上真正開始進行考研學習是在七月份下旬,中間還摻雜學校安排的暑假工廠見習。身邊的同學開始復習的時間在三到七月份不等,我屬于比較晚的(現在覺得再早半到一個月會得心應手些),建議衡量自己可支配的復習時間和學習的情況、效率以及可忍受的時間,自行計劃。注意不要一開始就進入一種苦行僧式的拼命階段,不是每人都適合馬拉松,也不是每人都可以短跑沖線。 制定計劃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是進行自我定位,一方面是循序漸進,不容易中途而廢。在考研期間我用一本筆記本專門計劃每月、每天的學習量,記錄每日的實際學習時間(利于反省、自我激勵)。計劃總是完美的,但現實總是差太多,所以計劃要有彈性,適度修改。我各個月份大致的復習時間安排如下: 月份 | | | | | | | | | 政治0.5~1.5h 專業課 >3.5h 英語單詞>1h,閱讀2篇以上 | | | | 政治1課時(用的肖秀榮的知識精講) 英語 每周2-3套真題 專業課>4h | 第一周有些迷惘無心向學(均4h),之后恢復(均10h左右) | | | 英語真題+單詞 9月末開始背英語作文 政治1~2h 專業課 均>3h 10.15前完成所有筆記工作(實際10.17) | | | | 政治第二遍1000題 英語2天1套真題+單詞+作文 專業課+專業課外書+期刊 | 11月至12月放棄學習時間量統計,因為學習習慣已經養成,也不愿花時間去統計了 | | | 專業課第二輪背誦(13天)第三輪(至12.22,實際沒完成) 英語模擬卷(3天1套)+作文背誦 政治刷題、背肖4、肖8 學科熱點專題整理與考題預測 | | |
以上只是簡略一瞥,其實我做了多線程的激勵計劃。除了以上的學習時間量統計法,還有作息任務清單(列表任務以及打鉤打叉),考試科目任務清單、周記及不定時日記、具體的專業書頁數或章數進度清單等。這么多計劃其實是交叉的,是為自己尋找一種合適的計劃模式而制定的。也許是自己執行力不夠,總需要很多方面的推力,計劃使人不會那么盲目的慌張。 再附我的個人作息時間(修改過很多次,只附上9月份的): 8:30—12:00 14:30—18:00 19:30—22:30 每晚1部電影 睡眠7小時 彈性1小時 (2)各學科復習 除了在時間軸上的橫向規劃,還要明確各學科的時間縱向安排。 直接分為各學科吧,四門考試科目分別是專業課一(中外電影史)、專業課二(影視藝術概論)、英語一、政治,它們的時間安排各有不同。 先說政治,公認是費力最少的學科,除非想拿到80分以上的目標分,不必過早地復習。(過早的復習可能會有副作用,比如今年十九大修改了以往的許多提法)。本人考了71分,符合預期,策略主要是重點復習拿下選擇題,大題“抱佛腳”。政治主要靠選擇題的(中高分如此),根據自身條件,可以試試跟一到兩位老師的網課(屆時網盤自有視頻資源,請自尋)。我看不下去網課,課程啰嗦又費時(雖然可以倍速播放),完全不適合我的節奏,所以我選擇的是直接翻看書。書我主要用的是肖秀榮的幾乎一整套,前期用知識精講,配合1000題,后期命題人講真題、肖八、肖四、時事政治等。八月份以知識精講每天一課以及對應1000題題目練習的速度度過,后來九月份發現進展頗快,又想騰出時間給專業課,便停下來近一個來月不看了,十月份才重新拾起。這些準備都是為了應付選擇題。十一月份又花時間再刷了遍1000題。隨著臨考逼近,開始留意時事政治(平日可關注幾個官媒)、肖四肖八出來后大幅花時間轉向模擬卷刷題沖刺階段(這時又廣泛刷各個老師的模擬卷,比如腿姐、任汝芬、米鵬、石磊,主要是選擇題)。肖老師的講真題只草草看了歷年真題的選擇題(幾乎沒有什么參考價值,只有解題思路可以一窺),時事政治則熟悉其中的選擇題考點。大題里只有馬原是歷久不變的,可以整體梳理馬原的全部知識點與框架(比如辯證法的兩大特征、三大規律、五大范疇、四種方法),其它依靠臨考前兩星期的背誦肖四(主要是最后一周,每天4小時以上,把肖四大題背上4遍)以及1000題里的幾道押題(可關注肖老師等微信微博獲取信息),其他老師的模擬卷也可用來對照考試的熱點、重點。今年政治還是有些反押題的,背誦的答案(十九大講話)都出現在題干中,看到后有些心涼涼。其實出題人意圖也很有趣,既要避免每年被押題太多的尷尬,又不能不避開熱點出題,所以政治這科國家線還是很穩定的。政治屬于學習周期短收益高的科目,花必要的時間而不要太令自己煎熬,因為很多人會抱怨這科目的客套官話和形式化的語言。畢竟政治所關注的是國家政策和意識形態一致的希望,我一直將看待它的位置擺在一種觀察國家話語的層面上,這樣不會太多抵觸情緒,而會增加看書的興趣,即使在初試后我就把書都落在租的小公寓里了。 英語自身水平一般,考研期前過了四級,六級考了三次(離合格線最近的一次差10來分)。但四六級跟考研英語還是有區別的(考研期間六級又考了一次,最終成績差2分合格,聽力太差)——不要因為四六級的成績而沒有信心或有信心。英語需要任務化的積累,即是每天都需要花時間,半年的時間足夠達成一個不錯的預期值。以下按照考研英語的題型簡單說說。單詞是重中之重,會滲透在各題型中。可以準備一本至多本亂序單詞本,或者在任意的背單詞APP上過一遍考研單詞,提取真題或模擬題中的單詞重點等??傮w我背了兩遍半單詞(用的《非常詞匯》,**的樂詞APP,百詞斬),又自備一本不斷增加易忘單詞的單詞本(又前后將其背了三遍)。黃皮書閱讀買了一本,以每天兩篇閱讀速度有條不紊的完成;也就是說,在九月前,只是簡單的英語背誦加閱讀訓練。九月及十月,開始刷每年的真題完型和閱讀。買了一套19**年(我忘記了)到2017年的做了一遍,年代相差較遠,所以后面再刷一遍(十一月)的時候我只選擇2003年之后的真題。刷題時比較疏忽的作文和翻譯部分(算是我的舍棄,有弊,但時間總是要分配的),主要注重完形填空和閱讀理解等客觀題。其中有必要多揣摩近幾年的真題,它們與2010年前的真題其出題思路是有別的,刷題也學著去總結題目的陷阱以及解題的一些技巧。選擇搭配題、翻譯是兩個被我小看的題目(一部分是由英語一各題型分值與難度確定,一部分是復習的迷失),前者我只在沖刺階段訓練了有限的題目(導致我實戰中5錯4的悲劇,掉入時間排序陷阱),后者則完全依賴于黃皮書的閱讀理解和后期模擬題(倒也合意,拿個四到五分左右)。作文從九月底開始背誦,特地買了《王江濤考研英語滿分作文背誦》,一周2—3篇。實際下來磕磕絆絆地只背完了其中的“必背”大小作文20篇外加自選的不到4篇的文章,然后不是很滿意地應用于不到8套模擬卷,自知短期訓練效果不會太喜人(對英語作文的擔憂一直縈繞在十二月),卻也安全度過不被拖累太多。沖刺階段又有點押題性質地分門別類地選了幾個熱門題材和體裁。英文模板沒有特意去準備(說不好,大多人都準備了模板),只學到將背誦的一種句子組構改頭換面。今年的英語一作文也是有些反押題的,兩篇作文直接將我帶出以往的訓練經驗,在懵逼看了好一陣后才勉強下筆(小作文連續兩年考了邀請信,沒特別準備)。英語一的得分差點達到預期,但這些也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結果,沒有太多妄言了。 專業課的學習吸取了往屆師兄師姐的真知灼見,本人只是過去經驗的總結者和受益者。于此特別感謝各位愿意分享自己經驗的師兄師姐們。專業課自然費時最多,由于跨考自身的不確定性更大,對新專業預設的背景不足,所以采取穩扎穩打的策略。我參考了在考研幫能看到的所有考研經驗后,拓展了前輩們的方法。總的來說,專業課我是七、八月份打基礎,九、十月份作為記憶黃金時機,十一月份是鞏固及擴展時期,這三個階段是個人分化的,并非是準則,而如今我總希望在基礎方面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利用。就考研的考試難度而言,大多分值仍聚焦于學科基礎問題上。九本書有小小的交叉,電影史更易拿分,概論除了對基礎概念一樣的重視外,還重在個例分析。要明白出題思路,可以參照往年的真題自行總結,而且往年真題可能會有重復考的可能性(也就一兩題)。我都是自己看書自學,將其中的框架、重點凝縮在10本筆記本,然后不斷補充、強化記憶筆記內容。就各書的重要程度(見后面)進行通讀和精讀,一般先通讀一遍,然后邊精讀邊記筆記,最后一遍略讀補充筆記(中國電影史、比較研究、西方電影史概論、電影的讀解這四本正是如此;世界電影史、影視藝術概論、電影史:理論與實踐,這三本先精讀做筆記后通讀;其他兩本直接精讀一遍而過)個人認為自己做筆記印象會更深刻。筆記我是10月中旬完全補完的,后面的時間就將筆記理解背誦兩遍(本來計劃3遍,時間不夠)。在整個考研期間(七月至十一月)每天晚上保持著一部以上的觀影量——上網一查電影本科生的觀影量在1000部以上——看書里反復提及的經典電影,這對理解單純的文字很有幫助。(比如看幾部達達電影就會明白達達主義的一些特征;看中國早期電影就能更熟悉各制片機構的制片方針;看某個導演代表作便知曉其一定程度的導演風格;看作者所分析的作品個例可以雙向理解作者意圖)而且我并不局限于這幾本指定的參考書目。中國電影史的內容其實大同小異,幾本一起比較可以互相補充。原有的參考書,李少白版電影史最繁瑣和難記,得知被刪后我喘了口氣,只草草過一遍(但初試時仍考了袁牧之這個影人,看來多看有益)。邵牧君先生的西方電影史,一本精小的書,很容易便捉住重點,隨著閱讀、理解的深入,還可以從中剔除錯誤說法。陸、舒版中國電影史好好背住重點即可。波德維爾夫婦的世界電影史實乃巨著,整整花了我70個小時才過完第一遍,建議多注重里面電影導演風格和電影流派(參照考綱,工業史和政治、社會影響較少考)。理論與實踐那本其實是講研究如何寫電影史的,我重點捉住電影史研究的幾個哲學立場和美學電影史、新形式主義風格批評。顏老的兩本書是重中之重(投入精力最多),特別是《電影的讀解》,初讀簡單詳細而有些捉不住重點,一定要反復揣摩理清框架,藝術概論里所占分值一直挺高的。影視藝術概論里的基礎概念要背,電視劇方面的同樣不能忽視。胡智峰主編的論文集現在看來不是特別前沿(不如挑著看一些期刊),沒時間可以略過。重組話語頻道也是論文集,而且很有意思,今年考了一題(第一章的能指所指),預計也會有后續考察。除了指定的參考書目外,增加閱讀量很有必要。決心考研前(七月前)看書方向主在實踐與基礎,夾雜一些影評和訪談食用,比如《電影鏡頭設計》《電影場面調度》《舞臺燈光與影視照明》《影視綠幕技術完全手冊》《認識電影》《刀與星辰》(影評集)《電影分鏡訓練》《黑澤明的電影》《影視視聽語言》《演員的自我修養》等。而準備整個初試期間,看書更為類聚,所看的書單如下:《伍迪·艾倫與哲學》《電影作者》《意大利電影劇本選集》《從電影看當代藝術的電影痕跡與自我建構》《新世紀中國影視研究景觀》《希區柯克與特呂弗對話錄》《世界電影史》(喬治·薩杜爾版)《賈想》《我心深處》(伍迪·艾倫訪談錄)《轉型與延伸——論新時期以來中國電影理論的建構》《導演的譜系》《與電影共舞》《解讀電影》。以上所列書單并無特別的針對性(順著圖書館的電影相關書目借書看),只是自己感覺get不到新學科的氛圍,便化繁為簡廣泛涉獵,試圖由此建立起對一個新專業的學術認知。我想說明的是大量的閱讀準備有潛移默化之效。另外,看書不是一覽而過,一些有用的觀點和新知要作成讀書筆記以備學識的補充。自知學識淺薄,要補的課還很多,所以專業性學習的方針就是不斷地習新、溫故,甚至在備考期間經常嘗試將剛學的、剛復習的理論應用于自身舉例的電影例子里。在備考中,可以關注學科動態,關注一系列微信訂閱號——我就關注了拍電影網、當代電影雜志(臨考前會出一系列考研相關熱點專題,有考研押題傾向)、深焦DeepFocus、影視產業觀察、電影藝術雜志、影樂志、華誼兄弟研究院、幕味兒、中國電影資料館等,茶余飯后可以看看。復試的時候老師會問到你看過的相關書籍和雜志,這時才有談資。12月份時,也特別去總結2017年的一些重要電影事件,結果總結的戰狼2的影史票房紀錄、主旋律電影的歷史流變等都沒用得上,只有中國科幻電影一些窘境的思考總算派上用場。(結合一些考察點,如如何看待小戲骨現象等,可以得知分析題有結合熱點事件考察的趨勢)本人對影史如同歷史事實那樣,不是很感冒,但影史對評價一部新作品和一場新電影運動有參照系之作用,不得不學。概論則通達藝術在內的各個學科范圍(文學、繪畫、音樂、建筑等)和延伸到的文化、社會諸多領域等,所以我也去了解些藝術方面、政治學的東西。后來,慢慢發現學電影可以滿足我對多方面的好奇心(此語我也用于回答復試問題)。專業課廣而深,學之不盡,以有涯逐無涯則殆,故以通過考試為目的則必然要重基礎概念的闡釋,進而推廣應用。(實則真正之方法是以例子本身分析至借用理論闡釋)。點滴思考至此,難有紕漏之處,有另外想到之處再補充。 (3)環境選擇 有些人即便在熱鬧的集市里也能看書,有些人則需要安靜的環境。在家誘惑太多,在有床的地方容易困, 靠近書桌會有逼迫感,所以圖書館是個不錯的選擇,環境有時會有種推力。我幾乎都是在圖書館度過的,在幾番選擇后,流動座位后來成為固定座位。周邊的座位上也是雷打不動的一些同道中人,后來因為常處在同個公共場所竟開始打起招呼來(圖書館的考研故事回憶起來也很多,它們是枯燥的學習生活中的調味品)。我是跟我舍友同桌的,同班的幾個同學也經常在飯點時間結伴同行,一起調侃最近的瑣事,這樣會緩解許多無謂的壓力。晚上十點半圖書館閉館,和舍友一起回宿舍的時候,總要互相給對方點一首涼涼,一起商業互吹,一起吐槽今天自己糟糕的學習狀態。(其實我們都知道雙方在釋放一天的沉郁,打破沉默的壓力)也許有個研友可以有不同的化學反應,可以實現另一種激勵方式。(因人而異)但我所知道的是,絕對不會有在考研期間又談上戀愛又考上研的人。手動滑稽~ (4)信息采集與分析 在整個考研期間要學會去獲取必要的信息,初試前期的招生專業目錄、招生人數、招生簡章、初試參考書目以及考綱的了解,復試的通過方法、復試時間、成績公示時間等這些可以直接從各大官網上直接得到,學習經驗可以從各考研論壇上甄別,導師信息可以網上搜集,或者向師姐師兄咨詢。這也是為什么我會特意來寫經驗貼的緣由所在,從前者的師兄師姐經驗分享中受益后,也希望自己的分享多少有些裨益后來者。特此感謝幫助過我的錢師姐以及在各大論壇里不吝賜教的各個前輩們。 說到信息分析,今年的考試參考書目在九月10號才正式出爐后,里面的書目刪了兩本,增了三本,這時雖然有些緊張但好在沒有大換血,只要穩住心態查缺補漏即可(預計之后幾年也不會再換)。在收集往年真題和比對各年真題后,分析下考試大綱的用語,不難發現各書目的重要程度(或稱為分值占比)沒有變化。個人覺得,因為換了參考書目,新的書目自然不會不考核,但考核點也不會太密集。所以新書不能忽略,這點吃了點小虧——今年特別考了《重組話語頻道》里的第一章符號學相關的“所指”“能指”一部分,雖然在《影視藝術概論》里也簡略地談過,但前者明顯說得更加透徹詳細(原專業的話應該對這點稔熟于心吧),好在平日這兩個概念在許多文章里都會首先做一個闡釋,耳濡目染間還是記下不少。(積累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回過頭來,在專業課里,我的書單按照重要程度分為:A、電影史:中國電影比較研究>中國電影史>西方電影史概論>世界電影史>電影史:理論與實踐 B、概論:電影的讀解>影視藝術概論>重組話語頻道>轉型期大眾審美文化透視。重要程度的劃分有助于背誦一些硬知識,但不意味著可以忽視排后的幾本書,實際上那幾本引進的書,其質量相當高,若能融會貫通(一種有限時間內以有涯逐無涯的行為)自是不亦樂乎。 第一部分初試的內容早早就想分享了,但剛發出去的新人貼后來再登陸才發覺未通過審核。我也不清楚其中緣由,就索性想把復試的經歷趕緊也發了吧。 二、復試 初試后那晚并沒有太多情緒波動,平凡得有些思緒空白。沒有做復試的準備,該玩就玩,元旦回家幾天后又回校迅速投入到畢業設計中,對電影只有偶爾的閑暇時光,這種狀態保持了很久,不回應不見聞考研之事。 自2月5日知道初試成績后,一種反差使我多少有種活在夢里的感覺,之后逢人過問,大多以自我感覺良好的意思回應,在不抱希望想去找工作后又得知喜訊,以往雄心壯志的構想又重新浮上腦海,才覺一切恍若夢境。但高興好幾天后又回復到慵懶的狀態。在春節前夕制定了復試計劃,但即便到春節過去仍迷惑地有點不知所措??戳丝闯踉嚨膶I書又擱置。然后是不停地刷電影,隨便胡看一通各種相關專業書,記日記以避免虛度光陰。寒假主要還是在玩耍中過去了。三月回到學校也是靜不下心。在試圖準備做實驗畢設后,又決心先心無旁騖地準備復試。而其實,在大概比對歷年國家線成績公布時間后自己預計是15號左右,便決定那時再準備復試(盡管國家線對我太多意義)。為穩定心態,恰逢同學也去福州找導師,我便順路過去先拜訪了下不久前聯系好的師姐。與師姐在網絡上聊過天以面談的方式再次呈現。我重點咨詢了一些導師方面的信息。那天下雨,只是小小地走了會福師大,面談得很nice ,夜色降臨便返路了。后面真正準備復試的,只用不到兩個星期。之前在王江濤作文里有一個考研故事,說的是一個考北大新聞傳播的復試成功經驗是一星期每天只睡5小時的不停自我灌輸專業詞匯。我本來想效仿,但真的沒有此般自律力。我最后不到兩個星期里所做的便是做好預設問答。那些天看特呂弗隨筆集《眼之愉悅》、隨意翻翻《如何寫影評》,捧著《電影理論與批評辭典》(想試試自我灌輸下專業詞匯的方法,然失?。?,想把《湍流與靜流——電影中的節奏設計》這本專著作為重點復試談資(所以反復提煉筆記)。在歷年的經驗里做法也差不多。我只要求自己把最基本的準備好(比如,“跨考的目的或意義”這種問題不會不問),大概準備了近萬字的預設專業面試問答材料和10多個英語口語預設問題。 復試那幾天: 提前三天訂了學生街的一間民宿,名字蠻有文藝氣息的。復試前一天傍晚到達實地后,發現路程有些偏僻,才發現一股爛漫的情趣更勝一籌。當晚無所事事地呆在民宿里,翻了翻書(沒怎么看得下去),看了會電視,玩手機。第一天是下午報到,在一個教室里排隊,上交材料,繳體檢費,寫調函檔地址,先混個臉熟。第二天早上8點開始體檢,7點40找到校醫院時發現已排上了長隊,中規中矩地體檢完;比較巧合的是遇到一個老鄉,他鄉遇故知,便一路交談至分手,相約再見。 第二天下午便是重頭戲。分組等待后便開始各種面試。面試原本的順序是口語、政審、專業面試。戲影的同學都排在后面,為使時間專業面試緊湊,首先讓戲影專業的調到前面先面試。我都是作為第一個進場的。開始是口語,進去后簡單寒暄GOOD AFTERNOON后,主考的女考官讓我先自我介紹。我照準備的說了一通。然后問為什么跨考,導演的品質,這些我都多少有些準備。然而在回答為什么跨考時我作死地說:利于平衡科學與藝術之間的關系??脊偕罹课沂裁词强茖W與藝術的關系,我便開始扯科學理論對中國科幻電影的幫助。最后問英語的重要性,我大概說對中國電影走向世界,學習世界有重要作用。自我感覺還行,雖然有些地方磕磕絆絆的。后來才得知原專業問的問題是廣播電視與電影的區別,這簡直不要太難。新聞學、傳播學的政審比較久,后面政審一直排不上隊,就先讓我們面專業去。進場看地上有劃區,我便站在那個方框里,后來老師讓我坐在準備好的椅子上。在場大約七八位老師。首先讓我自我介紹,我大概說一下院校、原專業、本專業。然后是預料中的跨考的原因。我正準備開始分要點地回答,就被顏老師打斷了,他說沒這多條條框框,就簡單真實地說出你的想法。我就把我原來準備的翻譯成簡樸的白話文。大概是對電影熱愛,從看電影到拍攝點小視頻,組織社團,辦影展等等。好像是吳青青老師問我讀過的電影雜志。下意識的我大概說了說電影藝術、北京電影學院學報、當代電影(不敢說多),然后問我北京電影學院學報有什么欄目。我直白地說只看過幾期,沒什么印象(鬼知道我為什么說這份雜志,只因為剛好幾天前看了一份?)。然后換了問我當代電影的欄目,這個我還可以說的出,便回憶著列舉。吳老師問我確定嗎,其實我并不確定,但是我還是說確定了。然后另外一個老師問我獨立電影。我便開始談它模糊的定義、它的發展史、前景,順便說了自己曾經辦過FIRST主動放映的經歷。然后老師饒有興趣地追問我怎么看待FIRST。我啰嗦地說一堆,大意是FIRST電影節可作為一種獨立電影的運作模式的探索,在創投、孵化、傳播、展映獨立電影項目的工業化運作上將大有作為。整個專業面試大約用了半小時(好像就我最啰嗦最久),出來后仍感覺意猶未盡。只是最后顏老師給我的一句評語——“沒想到來了個電影發燒友?”——讓我有些“后怕”。還是更喜歡被別人說是專業的呀。后面的政審只是時間的問題。差不多是跟一個書記閑聊,談談家鄉、專業學習內容等,輕松得多。 面試中也交了朋友,談了好多的電影,有些相識恨晚的感覺。最后祝愿還有第三天技能面試的一位廣電朋友,在日暮時分回到民宿。有些欣喜得不知疲憊。 待錄取名單在兩天后就公布了,當時的心態現在仿佛還歷歷在目。 喜悅與焦慮都只是一個小階段而已,不是全部,我現在仍在期待。 特別感謝:親友的支持、錢師姐的幫助、自己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