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質上、思想上的準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考研是一個長期性的、系統性的工程,在備考期間要做好物質上的、思想上的等各項準備,以做到萬無一失。 1、物質上的準備: 建筑學、城市規劃等專業考研不同于其他專業,在備考期間所需要準備的復習工具較多,一般包括A1或A2圖板、A1或A2圖紙(普通白紙、硫酸紙或牛皮紙等)、硫酸紙(做草圖使用)、A3普通白紙(平時練習鋼筆畫使用)、馬克筆(推薦法卡勒,輕巧方便、便于使用)、白雪針管筆、丁字尺、比例尺、平行尺、自動鉛筆、橡皮、改正液、大三角板(兩個)、圓圈模板等,以上工具可以按照個人習慣選用。 備考期間復習強度較大,要注意飲食,合理搭配,早餐一定要吃,多吃些水果。建議每天睡前可飲用一包純牛奶,這樣既有助于睡眠,又補充了營養。臨考前盡量不要選擇在校外餐館用餐,以避免因飲食不衛生帶來的身體不適。考試期間不宜食用西紅柿、西瓜等水果。 每周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緩解緊張的復習帶來的疲憊感。注意天氣變化,適當增減衣服,避免身體不適造成的復習效率的下降。在考前不宜進行劇烈的體育活動,要注意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在建筑設計快題這門考試中,有很多同學習慣站著畫圖,這類同學尤其要注意)。 2、思想上或行為習慣上的準備: 考研復習時間較長,建議幾個目標相同的同學一起復習,這樣既可交流考研信息、復習進度,又避免了一個人孤軍奮戰產生的厭倦、孤獨。要養成規律的作息習慣,堅決杜絕早十點晚十點,堅決杜絕中午不休息的不良習慣。制定適合自己的復習計劃和作息計劃,并且嚴格執行,做到今日事,今日畢,絕對不拖延。學會拒絕誘惑,笑到最后的,一定是抗拒了誘惑的人。 整個復習期間既要做到適度緊張,以保證復習效果,又不能過于緊張,要做到一張一弛,松弛有度。周末可以和同學一起看看電影、打打球。在該復習的時間段不應上網,特別是應杜絕在網上閑聊、刷朋友圈。堅決地和沉迷于游戲等有不良行為習慣的同學拉開界限,他們有可能打游戲打到很晚,第二天早上起來便可以吃中午飯了,但是我們不能。如果寢室的學習環境太差,也可以考慮和要考研的同學一起合租一套房子復習。 給大家推薦幾個勵志電影/視頻,當產生松懈的念頭時,可以看看:《肖申克的救贖》、《當幸福來敲門》、《下一個奇跡》、《阿甘正傳》、《原浙江大學教授鄭強在川大演講視頻》等。推薦幾個網站:考研論壇、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目標院校研究生院招生網站、目標院校的所報考院系的網站、國匠城、中國城市規劃學會、中國建筑學會、《筑夢天下》等,瀏覽前幾個網站可以隨時查閱考研信息,掌握考研動向;瀏覽后幾個網站可以及時關注到建筑學行業動態、增加自己的專業素養,有些內容甚至在初試、復試的時候都以用得到。所謂處處留心皆學問,要有這種意識。 考研路上,信念與堅持是第一位的,只要堅持到了最后,我們每個人都是成功者。經歷完這個過程,我們都會蛻變很多、成熟很多。等考上了目標院校的研究生后,一切的付出都會得到超乎想象的回報。 二、關于各科的復習安排——“路線決定命運” 考研,歸根結底是一種選拔性考試,既然是考試,就有應對它的策略和方法。在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后,便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復習效果。 1、關于英語 不建議報培訓班,把歷年真題吃透,就足以應對考試了。建議英語的復習只做歷年真題,只選用張劍主編的黃皮書即可,要帶詳細的解析。在復習備考的時候,前期可以從97年的真題開始做,后期就從04年真題開始做。建議從 1997 年或者 2004 年逐年往后做,按考試年份來,因為近幾年的考試難度較大,遵循循序漸進的復習原則。 因為考試時英語安排在下午,所以我一般都是在下午復習英語。英語的復習切不可貪快,一定要細致。前期我有時一下午才做一篇閱讀理解。真題要一遍遍的做、一遍遍的分析。第一遍要解決完所有不認識的單詞、短語,并把它們抄下來,抄到一個專門整理的筆記本上,第二遍再做的時候,先背一遍筆記本上的內容,然后再做一遍真題,再分析一遍真題。 針對一篇特定的文章,具體的復習方法如下:拿到這篇文章,先仔仔細細的做一遍,把答案寫在另外準備的筆記本上(這樣做的目的是避免做題的痕跡對第二遍、第三遍……造成的影響),對完答案后,再從第一個單詞閱讀,把每一個遇到的不認識的、模棱兩可的單詞及短語、固定用法記到筆記本上,并試著翻譯一遍文章(對照著解析),之后再慢慢分析文章所給出的問題,分析出錯的原因,并在做錯的題目序號上做上標記,下一遍復習的時候重點注意。這樣既做了閱讀理解,又復習了翻譯,一舉兩得。這樣做完后,一遍才算完。 英語作文的復習。建議精選幾篇不同類型的高分作文,做到爛熟于心,能夠脫口而出,并且能夠很流利地寫出來。后期針對自己的復習情況,總結出一套屬于自己的英語作文模板,以不變應萬變。 2、關于政治 政治這一項是我投入時間最少、開始復習時間最晚的科目,一般安排在早上晨讀過后復習。 不建議專門針對政治報培訓班,太浪費時間,并且容易帶亂自己的復習計劃。建議政治不好的同學可以在九月份《大綱解析》出來后就可以著手復習。十月一日的時候我才在網上買了一本《思想政治理論考試大綱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這本書很厚,大概用了二十多天才瀏覽完一遍,剛瀏覽完后面的,前面的又忘了。看完一遍《思想政治理論考試大綱解析》后,又購買了一套風中勁草復習資料(共三本,分別為《思想政治理論沖刺背誦核心考點》、《思想政治理論沖刺背誦核心考題(上)》、《思想政治理論沖刺背誦核心考題(下)》)。看一章《思想政治理論沖刺背誦核心考點》,做一章習題,并仔細查閱解析。 看完一遍《思想政治理論沖刺背誦核心考點》后,就已經到了11月份中下旬了。這時肖秀榮編的《考研政治最后沖刺 8 套卷》已經上市了。在邊背誦《思想政治理論沖刺背誦核心考點》的同時,邊做《考研政治最后沖刺 8 套卷》。做完《考研政治最后沖刺 8 套卷》后又背誦了一遍試題。12月份肖秀榮編的《考研政治最后沖刺 4 套卷》上市后,立刻買來精做,做完后又背誦了一遍。就這樣一直持續到考試。 3、關于建筑學基礎 建筑學基礎這門考試一般包括建筑史、建筑構造,除了這兩門外,西南交大建筑學還考了一部分設計基礎的內容。主要的參考書為《中國建筑史》(潘谷西編)、《外國建筑史》(陳志華編)、《外國近現代建筑史》(羅小未編),以上三本為主要參考書,時間充足的還可以參考《外國建筑歷史圖說》(羅小未編)、《中國古代建筑歷史圖說》(侯幼彬編)等書。 在七月份之前,我邊閱讀參考書,邊做筆記,并對照歷年真題摸索復習方向。九月份后就沒有再看參考書,就只重點復習了自己整理的筆記。 建筑學基礎這一門考試,考查的內容較多,復習任務較重,一定要在理解著記憶的同時,縮短記憶周期,形成一個以時間為脈絡的復習框架,反復記憶(此方法同樣適用于需要背誦大量內容的科目)。 4、關于建筑設計快題 在初試時,建筑設計快題這門考試一般安排在第三天考,時間一般為6小時。復試時一般為4小時。這一項是最難、最能考查學生的建筑學素養的科目。它綜合考查了應試者的理論知識、美學素養、生活常識等。考查的建筑類型一般有活動中心、圖書館、展覽館、幼兒園、旅館等建筑。考前應對不同類型的建筑、不同形狀的地塊加以練習。考試時應時刻注意時間的分配。重點處理建筑的功能布局、人流組織、與基地內外環境的關系等等。平時應多留心參觀建筑,并把自己的心得體會反應到自己的方案中去。 前期要多重視方案設計能力的培養,后期要更加注意各個圖面的時間控制。堅決不能出現沒畫完或少畫、漏畫現象的產生。 三、關于考場——“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1、關于初試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初試是對一個考生綜合能力的檢閱,也是通往院校大門的第一道關卡。相信經過前期的準備,一切皆能水到渠成。 在考試之前一定要查看考場,備份好準考證。在外校考試的同學要事先聯系好住宿,并計算好到考場的時間。在考場上遇到突發情況,一定要保持冷靜。我在前期復習的時候一直是用的2014年的答題紙來訓練的英語作文,結果2015年的答題紙有所改動,在沒看清題號的情況下,把大作文錯寫到了小作文的位置上,后經發現,急忙修改,小作文幾乎沒得到分數,大作文也深受影響。所以下筆前一定要看清題號。所幸當時保持了大腦的清醒,后來查到英語分數為65分時,也算沒有多少遺憾了。 2、關于復試 西南交大的建筑學復試的時間較晚,有較長的時間準備復習,但不利于調劑。復試總共是三天時間:第一天報到、資格審查;第二天早上考建筑學理論,下午考建筑設計快題;第三天全天面試。面試的當天早上張貼面試分組安排,每個面試小組按初試成績由高到底依次進場面試。我被分到了第三小組,并第一個進場參加面試。 總共有六位老師面試,包含一名做記錄、負責全程錄音的老師。老師個個都很和藹,問的問題也很廣泛。以下選了面試時問的幾個問題,供大家參考: 老師A:“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中國建筑體系變化不大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文化傳統。中國封建社會是建立在禮制文化體系之上的,尚祖制貫穿著整個社會的發展,這種文化表現在建筑上即為‘中正’,這一點嚴重限制了建筑的發展與創新。二是缺少文化間的交流與碰撞。古代中國以農耕為主,屬于封閉的大陸文化體系,缺少外來文化的碰撞。反觀同時期的古希臘、古羅馬,它們與周邊地區貿易往來密切、文化交流頻繁,間接的推動了建筑的發展……” 老師B:“請談談你對傳統建筑文化與現代建筑文化這兩點的認識。” 回答:“從根本上說,現代與傳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時空概念和文化概念,傳統將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延續,但當它與現代社會發展相契合時,傳統文化已升華為一種新的文化。俄國思想家赫爾岑認為:‘充分地理解過去,我們可以弄清楚現狀;深刻認識過去的意義,我們可以揭示未來的意義;向后看,就是向前進。’我們要把繼承和創新傳統建筑文化放在首要的位置,從傳統建筑中汲取養分,創造富有民族個性的當代中國建筑文化……” 老師C:“談談你對建筑設計的理解。” 回答:“建筑來源于人對生活和自然最基本的感知。建筑是時空交匯的體驗,更是人與環境的相處之道。透過建筑,我們尋求空間與時間的相生相融,尋求在人、自然及社會之間建立平衡而又充滿生機的新秩序。這一切,都必須經由材料、技術、形式等“物”的組織來實現。由“物”及“道”,我把這個過程稱之為‘建筑設計’……” “塑造自己,也許過程很痛苦,但你最終能收獲一個更好的自己。”最后把科比·布萊恩特的一句話分享給大家:“在想要放棄的那一刻,想想為什么當初堅持走到了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