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且就拿最近兩年的《藝術基礎理論》真題,來談談專業一的能力難點吧。
名詞解釋:模仿說、浮世繪、建安風骨、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馬路天使(2022),這5個名詞解釋,其實沒太多好說的,只是涉及到《藝術概論》中藝術本質學說、西方藝術史中19世紀日本藝術、初高中文學常識、中國美學文化中道家思想、中國電影史左翼電影代表作的5個知識點,反正你知識點背得廣背得多,就可以搞定。
但簡答論述類的題目,就非常不一樣,比如:
悲劇的美學特征?(2022)這一題目,就不是簡單的“知識點”可以搞定的,雖然它本身就牽涉到很多知識點理論點:亞里士多德對于悲劇的定義、亞里士多德對于悲劇“凈化情緒”作用的闡述、康德對于“崇高”這一審美范疇的解釋、尼采對于酒神精神的闡釋、黑格爾的悲劇沖突說、《藝術概論》中彭吉象對于綜合藝術審美特征的簡單概括……,但在知識點之外,更需要把這些知識點融會貫通起來,總結成四五條對于悲劇審美特征的精煉表達和簡單闡釋。
《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一書的基本觀點和內容?(2022)顯然牽涉到“靈暈”的概念,但問題是,本雅明自己對“靈暈”的原文解釋是極度詩意神秘的,并不能直接寫本雅明書中原文的定義,而是要轉化成容易理解的闡釋,而且,題目本身并不只是名詞解釋靈暈,還要牽涉到本雅明對于復制技術摧毀靈暈之外的革命性觀點。
簡述“審美”的幾個主要特點(2021),這一題目從簡單的答法來說,可以用《藝術概論》中藝術鑒賞的特征來糊弄過去,但更深層次更全面的策略則要求對德國古典主義哲學家康德的純粹審美判斷的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貢布里希認為藝術的發展是“各種傳統不斷迂回,不斷改變的歷史,藝術作品始終既回顧過去又導向未來”,你對于這一觀點如何理解?(2021),這一論述題,在官方指定的所有參考書上,都找不到任何的“知識點”,這本就不是對“知識點”的考察,而是對貢布里希本人的“藝術發展觀”的考察,象哥曾經專門做過一個視頻聊了一下,大家可以參閱。(視頻Hao: 大象Tube)
專業一考試中的4道簡答題和2道論述題,不僅要求你掌握眾多的知識點理論點,而且更需要一種把這些點進行提煉、改寫成四五條特征、四五個方面、四五個規律并靈活舉例的能力,很多開放性題目,還要求你有理有據闡釋自己的觀點看法。
絕大多數童鞋,憑借直覺和經驗就可以判斷出,專業一涉及到的參考書和知識點、理論點是足夠多的,多到令人頭疼,心里也清楚:僅僅是把知識點看一遍、混個面熟就需要很多的時間,所以大家在時間的提前量上,大都是留足留夠的。
但很多童鞋并不清楚,這些知識點和理論點,本身沒有什么明顯的先后順序和難易順序,知識點還稍微還好一些,但一些理論點是需要鋪墊大量的上下文背景、例子、類比、推導才能深刻理解和靈活運用的,比如:
柏拉圖的“理念”、亞里士多德的“形式”、黑格爾的“絕對精神”、海德格爾的“真理”,它們并沒有出現在真題里,但看參考書的時候你就是不得不去想它們之間的區別,這就是雖然不考它,但你繞不過它。
本雅明的靈暈、尼采的日神酒神精神、羅蘭·巴特的“知面”“刺點”“此曾在”……它們出現在了真題中,而且書上也用一兩段話對它們進行了解釋,但痛苦的地方在于,那一兩段解釋又是很難看懂的。這就是有現成答案,但不理解它。
貢布里希的藝術觀、移情和同情的區別、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它們出現在論述題里,心里就會不停罵娘:我能感受到移情和同情的差別,但我背過這種它們的定義,不知道怎么表述!形式和內容對立統一、互相包容、互相轉化,一句話就說清楚了怎么讓我展開800字!這就是心里澎湃萬千,但要么無從下口要么一句就完。
而這些障礙的形成和解決辦法,尤其是短時間幾個月內的閱讀順序、重點劃線、死記硬背可以搞定的,因為不同的障礙,要求的是不同且復雜且要來回示范和循循善誘啟發培育的各種能力,這就像我們人類的大腦,為了方便學習方便討論,表面上可以分成很多不同的功能區,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孤立地談論這些大腦功能分區,但最新的大腦科學表明:無論是我們的視覺機制還是語言能力,從來都不是一個大腦分區在經營,你使用的任何一種能力,都是大腦多個分區乃至整個大腦網狀協同運作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