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材料的形變和再結晶
1、彈性變形:指外力去除后能夠完全恢復的那部分,可從原子間結合力的角度來了解它的物質本性。
2、彈性模量:材料(金屬、陶瓷和部分高分子材料)不論是加載還是卸載時,只要在彈性形變的比稱為彈性模量。
3、包申格效應::材料經預先加載產生少量塑性變形(小于4%),而后通向加載則σ升高,反向加載則σ下降,此現象稱之為包申格效應。
4、彈后效應:一些實際晶體,在加載或卸載時,應變不是瞬時達到其平衡,而是通過一種馳豫過程來完成其變化,在彈性極限σ范圍內,應變滯后于外加應力,并和時間有關的現象稱為彈性后效或彈滯性。
5、粘彈性:一些晶體,有時甚至多晶體,在比較小的應力時可以同時表現出彈性和黏性,這就是黏彈性現象。
6、塑性變形:應力超過彈性極限,材料發生塑性變形,即產生不可逆的永久變形.
孿生:孿生是塑性變形的另一種形式,它常作為滑移不易進行時的補充.
7.孿晶面:發生均勻切變的那組晶面稱為孿晶面(即(111面))。
8.孿生方向:孿生面的移動方向稱為孿生方向。
9.孿晶:變形與未變形兩部分晶體合稱為孿晶。
10.扭折:在孿生過程中阻力很大,如果繼續增大壓力,則為了使晶體的形狀與外力相適應,當外力超過某一臨界值時晶體將會產生局部彎曲,這種變形方式稱為扭折。
11.固溶強化:溶質原子的存在及其固溶度的增加,使基體金屬的變形抗力隨之提高。
12.加工硬化:金屬材料經過另加工變形后,強度(硬度)顯著提高,而塑性則很快下降,即產生了加工硬化現象。
13.彌散強化:當第二相以細小彌散的微粒均勻分布于基體當中時,將會產生顯著的強化作用,稱為彌散強化。
14.形變織構:在塑性變形中,隨著形變程度的增加,各個晶粒的滑移面和滑移方向都要向主形變方向轉動,逐漸使多晶體中原來取向互不相同的各個晶粒在空間取向上呈現一定程度的規律性,這一現象稱為擇優取向,這種組織狀態則稱為形變織構.
15.回復:回復是一種形核和長大過程,是指新的無畸變晶粒出現之前所產生的亞結構和性能變化的階段.
16.再結晶:是指出現無畸變的等軸新晶粒逐步取代變形晶粒的過程。
17.晶粒長大:晶粒長大是指再結晶結束之后晶粒的繼續長大。
18.冷加工:而把再結晶溫度以下而又不加熱的加工稱為冷加工。
19.熱加工:工程上常將再結晶溫度以上的加工稱為熱加工。
20.動態再結晶:熱加工時,由于變形溫度高于再結晶溫度,故在變形的同時伴隨著再結晶過程。
21.再結晶溫度:冷變形金屬開始進行再結晶的最低溫度稱為再結晶溫度。
22.臨界變形量:在給定溫度下發生再結晶需要一個最小變形量(臨界變形度)低于此變形度,不發生再結晶.
23.再結晶織構:通常具有變形織構的金屬經再結晶后的新晶粒仍具有擇優取向,稱為再結晶織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