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考研藝術概論名詞解釋答題分析
距離初試越來越近,現階段你應該干什么呢? 背誦知識點?還是再把書刷一下? 現階段,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做題,而且是做套題,按照考試的時間和題型來進行模擬考試。 當你拿到一套試卷以后,應該完全按照考試時間來。 有的同學可能會問,我現在還都沒有背誦,我怎么做呢? 假設考試的時候你遇到了不會做的題目,又該怎么來做呢? 專業課考試的題目現在范圍正在逐年擴大,難度也在逐步加大,你很難準備的面面俱到,總有題目是你沒有準備的。 所以,在做模擬題的時候,如果是遇到不會的,或者還沒有背誦的,不要先想著不會就放下了,這樣只會浪費掉一道題,最起碼把思路寫上,然后后面再逐一的該背誦背誦,該補充漏洞漏點就補充漏洞漏點。 今天,跟著才思考研小編一起來看看專業課名詞解釋應該怎么答! 名詞解釋答題分析 ?總分總結構 一般來說,把一個名詞解釋清楚,你需要用到"總分總"結構:開頭第一句話開門見山,對這一名詞給出一句概括性解釋,截止了當告訴閱卷老師,這是一個"什么東西";然后對這個名詞展開具體論述,往往是根據教材提供的內容來,可能涉及的方面有時間、背景、內容、特點、性質、原因等,具體情況需具體分析;最后要有概括提升的結尾句,一般涉及該名詞的意義、價值、影響等,既算是一個總結,也算是一種拔高。這三部分,完整連貫,缺一不可。 ?5~6分鐘,200~300字 正如前文所述,名詞解釋考查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能力,不同于論述和分析,無需長篇大論。根據測算,一般一個名詞解釋用時5~6分鐘,篇幅200~300字最為合適。利用上文所提到的總分總結構,一段答下來即可,無需再分段。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是合理規劃考場上的精力和時間,另一方面,名詞解釋考查的就是考生的概括能力,以簡潔為上,答得事無巨細、洋洋灑灑、長篇大論,反而違背了設置這一題型的初衷。 ?踩點給分 同所有的主觀題一樣,名詞解釋也是踩點給分的。一般來說,"總分總"結構的三段論基本能保證答題結構的完整,但在"分"的部分,要答的點比較多,可能會有遺漏,這就需要考生在復習過程中注意整理、全面記憶。此外,話語要簡潔明了,每一句話都說得明確,說在點上,切忌模棱兩可、重復啰嗦。 ?整理與積累 要想答好名詞解釋,除了掌握考場上技巧外,還需在平時復習過程中注意整理和積累。一般來說,容易出名詞解釋的考點都是比較好判斷的:首先必須得是名詞,動詞或其他詞不會拿來出題;其次都是重點,比如重要的人物、事件、作品、理論、原理、影響等;其次是有話可說的,如果一個詞書上只是提了一提,并沒有展開論述,一般不會考,因為"無話可說"。通過以上三個特征的判斷,你基本能做到對專業課的名詞解釋心中有數,在平時復習過程中就有意識地積累,按照"總分總"的結構整理并記憶,到了考場上就會輕松許多。 答好名詞解釋,既是考場上拿分的關鍵,又是對基礎知識的整理和記憶,是藝術類考研專業課必過的一關。希望小伙伴們都能重視起來,把名詞解釋的分穩穩握在手里,專業課妥妥通關! 名詞解釋答題范例 例題:表現發生說 參考答案: 表現發生說認為藝術起源于人類情感表現與交流的需要,故此說又稱“情感表現說”或“心靈表現說”。這種說法曾受到西方許多文藝家和心理學家的擁戴。如托爾斯泰主張“藝術起源于一個人為了要把自己體驗過的感情傳達給別人”。廚川白村把文藝看做“苦悶的象征”等。影響較大的是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他認為藝術只不過是人的心理變化的表現,把文藝的起源歸根于人的潛意識活動,是人的本能和欲望的變相滿足,是一種“白日夢”。 持這類觀點的還有意大利美學家克羅齊、英國史學家柯林伍德和美國學者蘇珊·朗格等。克羅齊認為,藝術的本質是直覺,直覺的來源是情感,直覺即表現。因此,藝術是情感的表現,特別是抒情的表現。科林伍德認為藝術的目的就是表現情感。因此,只有表現情感的藝術才是“真正的藝術”,藝術是藝術家的主觀想像和情感的表現。蘇珊·朗格提出,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的創造,藝 術晶是人類情感的表現性形式。 這些說法雖然強調人的主體意識、主觀感情在文藝創作中的重要作用,但割斷了藝術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同時也排斥了理性因素在藝術中的地位和作用,顯然也是片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