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常識 (先秦文學) 中華文明是多元的,悠久的。從先秦文學到清代文學,是歷史的不斷前進也是文學的不斷演變。我們從中領(lǐng)略到《詩經(jīng)》的瑰麗,《史記》的深沉,田園詩人的靈動,南北朝民歌的淳樸,以“詩仙”“詩史”為代表的盛世唐朝的千姿百態(tài),豪放派與婉約派的爭相 媲美,散曲雜劇的悠揚沁心,還有四大名著的不朽魅力。以此,本課程將會從MTI《漢語百科知識與寫作》的考試要求出發(fā),以知識準備和歷史背景為鏈接,側(cè)重于文學常識的識記來介紹先秦文學,秦漢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隋唐五代文學,宋遼金文學,元代文學,明代文學和清代文學。 先秦文學,是指先民進入到文明社會起,到秦統(tǒng)一六國(前221)以前的文學。夏商周時代,由于文字的逐步使用,口頭傳播的歌謠和言辭故事被史官記錄下來?!对娊?jīng)》收錄了周代的詩歌三百多篇;《尚書》收錄了夏商周三代帝王用以行使政權(quán)的典、謨、誓、 命、訓、誥等講話和言辭,是先秦一部重要的散文作品集。春秋戰(zhàn)國是一個思想界的繁榮時期,百家蜂起,諸子爭鳴,導致了當時說理散文的勃興。如《老子》《墨子》《莊子》《孟子》《荀子》《韓非子》等;愛國詩人屈原的《離騷》將先秦詩歌創(chuàng)作推向了一個后世矚目的高度。
總之,先秦文學史是中國文學的開端,在文學體式,創(chuàng)作方法,文學精神等多方面為后世文學樹立了光輝的典范。
中國文學的搖籃——上古神話 神話產(chǎn)生于科學極不發(fā)達的遠古時代,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現(xiàn)的遠古人類對自然、社會現(xiàn)象的認識和愿望,是人們借助現(xiàn)象和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shù)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態(tài)本身。中國古代四大神話是:女媧補天、共工觸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山海經(jīng)》是保留神話最多的古代典籍,可以說是中國神話的寶庫。 中國古代神話的價值在于:孕育了民族精神;蘊含著中國古代哲學的萌芽;對后世文學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上古神話不僅是中國文學的搖籃,同時也是孕育民族精神的沃土。
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 《詩經(jīng)》本名《詩》,《詩三百》,漢代始尊稱為《詩經(jīng)》,是春秋時編成的一部上古詩歌總集,共收入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詩三百零五篇。 《詩經(jīng)》的六義即風,雅,頌,賦,比,興。前三個是指《詩經(jīng)》的體式:風即國風,十五國風多為民間歌謠;雅即大雅和小雅,為朝廷朝會燕享之樂章;頌即周頌,魯頌和商頌,為祭祀時頌贊之樂歌。后三個是指《詩經(jīng)》的創(chuàng)作手法:賦,即直截了當?shù)仃愂鏊磉_的思想內(nèi)容;比,則是用熟悉的事物比擬陌生的事物;興,指詩歌音樂上的起調(diào)或引起主題的景物或象征物。可以說,“六義”所形成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以及“比興”詩學傳統(tǒng),對后世詩歌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歡迎關(guān)注微信公眾號:“華工考研院”,23華工考研院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