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采集到結果公布,最快需要2小時,這是目前通用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需要的時間。日前,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魏大程團隊研發(fā)出一種新型檢測方法,只需4分鐘,核酸檢測就能出結果。未來核酸檢測,即測即走或將成為可能。北京時間2月8日,這一成果以《在未擴增樣本中快速、超靈敏機電檢測離子、生物分子和新冠病毒RNA》(Rapid and ultrasensitive electromechanical detection of ions, biomolecules and SARS-CoV-2 RNA in unamplified samples)為題,發(fā)表在生物工程領域頂刊《自然生物醫(yī)學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
魏大程團隊長期致力于研究新型晶體管材料、器件及其在生物、化學和光電傳感等領域的應用。疫情期間,團隊開始思考如何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將所研究的晶體管材料應用于新冠病毒的檢測中。自2020年開展研究以來,團隊先后在《納米快報》(Nano Letters)、《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發(fā)表多篇相關文章。這項研究何以可能?魏大程認為,這離不開跨學科的交叉合作。他在以往就有過和物理、電子相關學科交叉研究的經歷,“比如,我的學科背景是化學,但是現(xiàn)實中面臨的問題不能只是一個簡單的化學問題,可能和多個學科相關。因此,只有不同領域間的交叉,才能出好的結果,才能解決實際問題。”“研究的內容涵蓋物理、電子、材料、生物、醫(yī)學等多個學科”。在這項研究中,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分子材料與器件實驗室劉云圻院士為實驗的開展與測試提供了指導。醫(yī)學方面,團隊與上海市公共衛(wèi)生臨床中心朱召芹主任合作。對研究中遇到的困難,魏大程笑著說:“做研究都會遇到困難,更重要的是學會怎么解決。發(fā)現(xiàn)問題,不斷優(yōu)化,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取得更好的結果。”在他看來,科學研究就是要經歷起時間的考驗。“目前,團隊也在此項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技術的更新和改進,希望通過跨學科合作,逐步將研究落地。”